种子的力量——记“第八届黄炎培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杰出教师奖”获得者高立兵


发布时间:2024-03-2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个子不高人精干,平时说话慢条斯理,提起专业如数家珍……初见高立兵俨然一副学究模样。

日前,中华亚新体育官方网站社公布了“第八届黄炎培亚新体育官方网站奖”获奖名单,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高立兵荣获“杰出教师奖”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走向亚新体育官方网站至今14年,高立兵在亚新体育官方网站讲台精专业、带队伍、育人才,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书写了亚新体育官方网站生涯“不平凡”的篇章。

一个名师,就是一粒种子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生命力顽强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而高立兵便是这样一粒种子,未被埋没、破土磨砺、向阳而生。

“黄炎培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杰出教师奖”是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最高奖项之一。作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高立兵的领奖过程却显得“偷偷摸摸”。获奖前毫无征兆,领奖时不为人知,奖到手悄无声息,他总是如此低调,但在职教领域里,他竖起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标杆”。

469.jpg

2011年,高立兵怀揣一颗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恒心,在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就职,成为了一名职业教师。

当时正值建院之初,自动化工程系知名度不高、招生困难,在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家长观念老旧,不懂专业前景……这让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高立兵犯了难,空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然选择了波澜不惊的三尺讲台,就必须踏石留印不留遗憾。”高立兵心志坚定。

白天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晚上在桌前备写教案,凌晨辗转反侧谋划课改……他带领学生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在重视分层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把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打造成了品牌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实在在地把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瑜说,高立兵正是通过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式教育,培养能够长期扎根企业、持续提升技能、实现技术创新的工匠型人才,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

计算机应用专业2102班学生脱海娟,在高立兵的精心指导下,获得了甘肃省职业亚新体育app职业技能大赛网络系统管理赛项省级一等奖。脱海娟说:“当初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也是好奇,可经过系统学习后才发现其中蕴含的大能量。无论是从理论知识还是到课后实践,高老师让我们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了真技能。”

2.jpg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以及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育人,实现‘零距离’就业。”高立兵对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学院自动化工程系辗转地矿系,从地矿与建筑工程系再到建筑与信息工程系,“跨界”发展的高立兵在每个专业都是“深耕细作”。他说:“不能靠着所学专业吃老本,还是要针对行业需求,进行科研选题,大胆创新实践,最终引领行业的技术进步,这是最高境界。”

经常有交流的学者、领导不解地问:“高老师,你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高立兵总是这样回答:“立足本专业,多学科交叉发展,在相应专业的行业、临近行业不断探究研发,尽最大努力实现产学研用,让‘高大上’的论文落地开花,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名师、金昌市第六批拔尖人才、陇原“四有”好老师、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荣誉接踵而至,但不骄不躁的职业精神不曾改变,高立兵以一颗种子的姿态,默默蓄力、勇敢绽放、回馈大地。

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

在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间名师工作室,它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教学实践为一体的科创平台, 以高立兵命名,以研创为宗旨,高立兵在此深耕细作,完成了一项项含金量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

自2012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校地合作以来,金昌市以湖羊为母本,开辟了肉羊产业发展新思路。但养殖手段落后,没有信息化支撑,高立兵站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对信息化支撑湖羊养殖有了新思路。

深入湖羊繁殖基地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调研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完成代码编译,高立兵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完成了“依托物联网技术,开发湖羊健康监测评估及肉品可追溯系统”的课题,该课题还获得了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

“构建以物联网创研为核心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教师、企业三满意”“矿山聚集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研究”等一项项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与高立兵的职业热情相印证。

在高立兵工作室长廊,高立兵回顾了大学时期的学习经历,讲述了他在学习与工作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他说:“一路走来,有困难与压力,有机遇与挑战,但从始至终没有放弃过努力和用心。”

高立兵名师工作室于2018年11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近年来,工作室立足服务区域发展,围绕打造金昌市“2+4”现代化产业集群,依照“围绕名师、组建团队、搭建平台、开展创新教研、形成特色”,形成了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思路。

以“跨界、融合、协同”这一现代的新型科研理念为宗旨,高立兵工作室先后围绕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区域环境治理等多个方向承担完成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厅级项目4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编著教材10部。团队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甘肃省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项教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亚新体育官方网站的发展。

在创新工作室的指导下,计算机应用专业2203班学生张伟参加了一系列竞赛,荣获了网络系统管理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物联网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甘肃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他说:“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深入了解并应用前沿技术,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工作室积极探索共搭“校院企地”合作平台,共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理念,先后与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金川集团公司等多家院企合作,完成的金昌湖羊智能养殖技术、祁连山区量化植被时空分布驱动机制等研究成果,先后在食品安全预警和追溯、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和祁连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和红线划分中被采纳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始终有一种敢想敢干的劲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努力将可能变成现实。”高立兵一面忙于教学,一面忙于科研。尽管科研之路行之艰难,但高立兵对创新创造却乐此不疲。

作为工作室带头人的高立兵,先后担任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信息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主任,党委组织部(人事处)部长(处长);先后获得甘肃省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教学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优秀奖和金昌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

一个团队,就是一个人才摇篮

在高立兵名师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块写满代码的黑板。“这是给学生讲课用的。”高立兵指着黑板说,“物联网应用技术内容空洞,得靠数据解读,我们平时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类工作。”

作为团队的带领人,高立兵主动承担创新应用传承工作,组建团队、培养人才,将自己“绝技、绝活”的精髓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和徒弟们。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积累的实操经验以及技术成果汇编成培训内容,供团队成员和学生技能提升使用。

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亚新体育官方网站师资质量直接关系“摇篮”水平。一个高明的带头人背后,就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而高立兵团队便是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通道;是工匠培育、人才塑造、技术传承的新时代摇篮。

3.jpg

作为高立兵团队之一的苏军德深受其益。在团队带领下,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1项,甘肃省教育亚新买球项目1项,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教改论文7篇,其中参与完成的《“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矿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论文《“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苏军德说:“工作室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名师示范、指导、辐射、引领作用,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每个工作周期内都完成一个省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让人才的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

和苏军德一样,加入高立兵工作室的老师,如同海绵扎进了水里,都获得了不小的进步。工作室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工作室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7名、工程师2名,他们在高立兵的带领下精研专业、匠心科研,在学院的大舞台上授业解惑、教书育人。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会更远”。执教十多载,高立兵的成绩有目共睹,能够帮助更多教师专业成长、共同进步更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为了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作用,高立兵不遗余力,通过开展实践研讨、课堂研修、课题研究、出外考察等活动,以及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教师素养技能大赛、论文发表及评奖,为工作室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2019年,高立兵和团队成员苏军德主持的基于物联网和遥感技术的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与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进行技术交流;2021年团队5人破格副教授;2022年团队1人破格教授,同年3月工作室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认定为甘肃省亚新体育官方网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我们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智慧农业与智能环保、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2个综合一体化研创平台,并鼓励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围绕科技前沿技术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进行系列研究与推广,形成了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做到了研创一体化,教研同步化。”高立兵告诉记者,目前团队多名成员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个人发展也得到了较大的突破。

(记者:运主伦 刘伟业 李峰)